EN

新闻公告 news

2021-12-20

南科大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论坛

2021年12月19日,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在学校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 校党委书记李凤亮,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志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张东晓,代理副校长金李,总会计师叶秦,党委常委、秘书长陈思奇等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上海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西湖大学副校长朱晓芸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分别发言,分享了他们在有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和建设过程中的研究与思考。来自全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大学管理者近200人参会。累计有1.5万人通过在线直播方式参会。

 

张东晓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提出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新声音、新方向,但同时有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建构、发展路径、概念内涵等诸多方面还尚未完善,亟需思考与探索。他期待本次论坛的与会专家能从不同的视角讨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行问题,提出真知灼见,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李凤亮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语境、导向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探索科学前沿的重任,本质上也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在政策语境、知识语境和教育语境转变中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导向,既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也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组织结构演进的时代体现。他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存在“四新”:一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定位之“新”;二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并探索多元化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之“新”;三是构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内化系统的育才树人之“新”;四是注重全球意识和融通思维的视野融合之“新”。在实践探索上,南方科技大学正在治理模式、育人模式、学科设置、引才用才、科研管理、科技转化、视野融合、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中努力探索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

 

牛晓莉作了题为“研究型大学的初心与使命:国科大科教融合办学的历程、实践与思考”主旨报告。从科教融合办学历程与实践角度分享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经验。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特色的思想源流,科教融合核心从课程教学、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以成果引领的转变过程。她认为,科教融合办学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才培养优势的动力源泉。在办学体系上,学校逐渐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形成高度契合的办学体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教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逐渐形成“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体系。最后,她分享了在新时代、新使命和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建设一流学科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凝聚世界一流师资队伍、攻坚重大科技原创成果、增强文化育人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办学经验。

 

印杰作了题为“科教融合: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的主旨报告。他提出科教融合是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促使大学从“象牙塔”向创新“策源地”转变,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需求,正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机遇与责任。他指出,上海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着服务上海创新转型发展,注重与上海科创中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融为一体,建设科教融合的研究型大学。最后,他从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设置、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探索。

 

朱晓芸作了题为“体制创新:西湖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的主旨报告,她从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趋势出发,总结了德、美、日等国家一流研究型大学先进理念、现代治理、一流师资、以人为本等共性特征。她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针对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精英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面临更大挑战,如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但世界顶尖大学缺位;科技指标排名高,但创新版图位势较低;科技人才储备足,但顶尖人才依然匮乏等。最后,她从新型学校治理体系、国际化的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聚焦前沿的学科与平台建设体系、新型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等方面分享了西湖大学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上的经验。

厦门大学教授王洪才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的报告。他从研究型大学因何而生、因何而变、因何而强、因何转型、因何加速展开报告分享。他认为研究型大学因传统教学型大学无法适应社会的创新需求而生,政府的积极干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等因素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加速。他总结道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关键在于专注前沿科技领域,精选学科方向,有力的外部支持,创新的体制,高效的管理等。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陈洪捷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与知识生产模式II”的报告。他总结了世界上新兴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包括聚焦科学技术,跨学科设置,建立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等。他认为新兴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模式II的内在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兴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有国家的支持,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但根本上是新的知识生产催生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未来新型大学的最初实践者和开路先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发展路径选择”的报告。介绍了研究型大学的德国模式1.0到美国模式2.0的转变过程。他指出研究型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类福祉等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大学发展模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大学功能和知识性质的变化。他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学,但不是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中国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李志峰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想类型与实践逻辑”的报告。李志峰教授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制度创生、理想类型和实践逻辑三个角度展开,他认为只有理解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与特征、功能与作用、方向与格局。他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逻辑是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超学科的知识生产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的资源供给与组织变革的统一下进行的。

 

《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熊庆年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环境”的报告。他指出南科大生逢其时、生逢其人、生逢其地。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具有迫切性,而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具有基础性。良好的学术生态,宽松的人才管理制度,自由的科研决策权,扁平管理结构,小而精的学校定位等都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贾永堂作了题为“关于新型研究型大学组织试验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他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组织创新的过程,而组织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需要在组织试验的过程中积累组织知识,进而推动组织创新,形成组织自我催化的良性循环。他认为有为政府的支持,教育家精神,充分竞争的压力机制等是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组织试验的关键动力。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红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差异”的报告。沈红教授条理清晰地讨论了“研究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三者的概念、联系与区别。她提出研究型大学是大学群中的“最高阶层”,新型研究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群中的一个横向分类,其关键是“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群中的一个纵向分层,其关键是“高水平”。进而又详细提出和对比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十三新”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特征。最后,她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虽由中国首先提出并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为现实背景,但实则为世界多国所需,发展这类大学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和不断改革创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主持了上述的大会专家报告。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刘绪主持如下的青年学者报告。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陈斌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生成逻辑与动力机制”发言。他从研究型大学的演进图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与精神特质、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三个角度展开报告。他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应有四大特质:小而精,高起点,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驱动,聚焦前沿,锚定成为科技领域的“隐形冠军”;需求导向,跨界合作,弥合创新断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立足全球,开放办学,努力提升国际学术声誉。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马近远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身份建构与实践路径”的发言。她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然表现出有别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新特征,但是否意味着大学范式的转型尚未可知。她尝试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分析框架的本土化理论,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可持续性创业型大学的中国模式,并基于南方科技大学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刘进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制度惯性”的发言。他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守正创新”,守全球研究型大学之正,创中国研究型大学之新。他认为传统研究型大学面临质量不高、类型较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走本土创新、原始创新、颠覆创新之路。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在管理、资源和网络等方面存在路径依赖的风险,同时在人、制度、思维、文化等方面存在发展惯性。

 

河海大学青年教授李峰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发言。他梳理了研究型大学促进人才高地形成的历史发展,并认为研究型大学是孕育学术中心、科学中心的土壤,而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促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应更具包容性,承诺多样性的大学文化和包容度更高的大学制度;应更具开放性,成为各层次合作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人才流动的关键枢纽。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彭湃作了题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导向及其挑战”的发言。他认为应用导向的研究型大学基本职能包括应用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研究、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社会服务。应用导向的研究型大学包括治理模式新,内外关系新等的“八新”。他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是环境+设计的产物,而不是遗传+环境的产物,建设应用导向的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避免窄化应用和低层次应用的误区。

 

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在会议期间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南方科技大学以此论坛为平台,汇四方力量,集众家智慧,在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再进一步。

 

在闭幕式上,《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南科大访问教授熊庆年作了大会总结。他用“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活力是最好的辨识”“格局是最好的奠基”“不定是最好的空间”总结了四位校领导的发言及引发的思考,用“新”“深”“广”“问”总结了专家论坛和青年学者论坛的发言。最后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沈红主任致感谢词。第三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圆满结束。本次论坛现场互动交流热烈,线上云端讨论热闹。此次论坛,突显了主题聚焦与观点各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线上与线下等方面结合的特点,到会人员和线上讨论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来专题讨论有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行问题。大家反映,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年一度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南科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办,自2019年举办以来,搭建起了理论研究者、政策决策者、实践探索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平台,在高等教育界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