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高等教育创新讲堂第77期:全球知识生产的中心-边缘模型及其可能的替代框架
3月21日下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77期高等教育创新讲堂举行。本期活动以“全球知识生产的中心-边缘模型及其可能的替代框架”为主题,由中心主任沈红讲席教授致辞,沈红教授对到场的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她表示四位对谈嘉宾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界新生代的杰出学者,期待这场对谈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构建等问题的思考具有参考价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沈文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吴寒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谢爱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高媛就如何从各个角度探索“中心-边缘”模式的替代方案展开了精彩对话。
高媛教授率先指出,传统“中心-边缘”模型预设世界为均质、固定、有界的整体,但当前全球知识场域已呈现高度异质化特征。Simon Marginson教授在2022年受中国时空观启发下迭代的全球-国家-地方(glonacal)框架,试图对空间进行多维度、多尺度嵌套的新解释,发展了空间-尺度-主动性(space-scale-agency)三个主要解释概念。事实上,尽管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日益国际化,但与高等教育生活空间的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构想空间的单调。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从全球国际化主题的地区分布来看,各个地区的国际化路径是不同的。从结构开放性、研究范式来看,国家空间(national space)和全球空间(global space)也是异质的。然而,西方的概念、理论和话语却在抽象层面主导了高等教育研究,非西方学者似乎习惯于在没有实质性批评的情况下采用和应用现有的西方理论、概念和范式。但是,中心-边缘框架时空观根植在中心与边缘不能共存的基础上,带有某种“殖民色彩”。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其机构建设、语言、方法和体量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仍旧保持着自身的理论传统,值得关注。
吴寒天教授进一步分析,传统框架源自依附论与世界体系理论,虽承认边缘向中心流动的可能,但实践中国家跃迁案例寥寥。他主张对于世界想象的无限、无界扩展并不能消解“中心”的概念;世界仍有一些程度的中心性,尽管中心可能是多元的。他提出以“区域化分析”策略应对中心性困境,例如以城市或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单元,探索多元中心的共存可能。
谢爱磊教授则强调时空观的主观建构性,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借鉴国际政策的过程中并非完全拿来主义,而总是会考虑自身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心和边缘的空间本身的建构是认识意义上主观存在的空间。从认识论角度考虑主观空间,可能是对客观空间路径的一个补充。
沈文钦教授从学科视角切入,指出中国理工科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但人文社科仍面临理论跟随阶段。从中心边缘框架的适用性来看,在理工科这类规范(norm)比较典型和牢固的学科当中,中心确实存在并能够对边缘起到辐射作用;而在人文社会科学当中,中心则需要被反思和警戒。沈教授主张,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如果不能推翻既有理论,就应该避免对西方理论框架进行盲目套用;他以国内的一些质性研究为例,指出深描可能是发展本土研究的更佳取向。此外,应该利用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生产的灵活性,深化传统自身的思辨研究。最后,从框架迭代的可能性看,网络结构可能是对中心边缘结构更佳的替代。
活动尾声,现场听众就“如何在反思‘中立性’假设的基础上设定本体论?”“对框架的讨论应该基于愿景还是事实?”“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未来趋势?”等问题踊跃提问,四位教授结合案例与理论逐一回应,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启发。
本次对谈不仅揭示了传统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更为重构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提供了创新思路,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反思与探索。
文字:来星凡
文稿未经报告人审阅
返回
-
-
“研究型大学的产教融合”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14
-
-
高等教育创新讲堂第77期:全球知识生产的中心-边缘模型及其可能的替代框架
2025-03-22
-
-
深圳市第七届决策咨询专家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2025-02-25
-
-
谢维和教授作“教育强国建设与制定十五五规划”专题报告
2025-02-20
-
-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召开2024年度年终工作交流会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