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刘绪&高媛课题组在Higher Education 和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发表研究
2025年9月,中心刘绪&高媛教授研究团队在《Higher Education》和《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分别发表题为“Constructing a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social space: cross‑sectoral experiences of key node university faculties”和题为“Beyond borders: Faculty Agency and the Making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Higher Education Space”的论文。
《Constructing a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social space: cross‑sectoral experiences of key node university faculties》一文探讨具有政产学研行业经验的大学教授,如何感知、构想和体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空间,研究借鉴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91)关于空间生产的批判性著作和罗纳德·S特(Ronald S. Burt,2000)的社会网络理论,理解社会空间如何通过相互构成的三元组(空间实践、表征空间、再现空间)产生,并通过路径、网络和关系集群展开。
研究通过湾区高校跨界/跨境学者访谈,剖析湾区高教空间生产机制。
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空间通过在其空间三元组内部和之间建立的网络、路径和关系集群,特别是关键节点教职员工所关注的“结构洞”展开实践。关键节点学者作为互联互通的行动者,通过在政产学研之间建立共同语言、共识和适当的实践规范,促进多方空间的有机统一。他们作为战略行动者,通过跨城市区域和行政边界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交叉网络,跨境学者也面临资源流动障碍、评价体系差异等挑战。研究建议完善跨境要素流动,构建多元话语体系,激发微观能动性,促进空间双向流动。研究为优化政策和协调资源等,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区域发展的跨部门网络建设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Beyond borders: faculty agency and the making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higher education space》一文主要探讨中国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空间动态,特别关注短期跨境学术流动。依托列斐伏尔(1991)的空间理论和Marginson(2022b)的全球代理启发式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定性数据,揭示了塑造大湾区高等教育空间的三个明确的空间性:创新导向的空间性、发展倾向的整合空间性和日常生活的空间性,这些空间结构受全球、国家和地方力量的影响。作为回应,学者们在多个维度上进行反身性实践,利用他们的行动导航和重塑空间,创造了超越自上而下规划的空间。
注:创新导向空间性通过政策叙事构建,发展倾向的整合空间性通过资助差异显现,日常生活整合空间性通过将大湾区高等教育空间视作容纳各种生活维度的多面空间实现。
通过研究大湾区及其学术流动性,本研究为高等教育跨境合作的全球话语做出了贡献,超越了传统的宏观区域化背景或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展示了学者的流动如何将政策驱动的高等教育整合转变为更具适应性、协作性和包容性的环境,文章为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提供了研究参考。
两篇论文均是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 Fellow奖学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刘绪&高媛教授课题组继今年三月在Higher Education和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发文以来的又一领域内顶刊发表。
论文链接请见:
1.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734-025-01508-x
2.https://www.tandfonline.com/eprint/PGD64MHWAHBD3M23PREA/full?target=10.1080/03075079.2025.2556227
返回
-
-
北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仲姝锦助理教授受邀与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南科大本科生座谈
2025-07-02
-
-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马凤岐院长一行到访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2025-06-12
-
-
高教研究中心沈红讲席教授指导本科生的科研成果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5-05-30
-
-
“研究型大学的产教融合”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