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公告 news

2021-01-26

“南科大研究”系列报告会暨“南科大研究”启动一周年纪念会在校举行

2021年1月23日-24日,“南科大研究”系列报告会暨“南科大研究”启动一周年纪念会在学校人文社科学院B101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共有17个课题报告,其中1项结题报告、4项中期报告、12项开题报告。90多位校内师生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凤亮教授高度肯定了“南科大研究”工作。他认为“南科大研究”组织严格、选题务实、参与热情高。他希望今后的南科大研究,体现反思性,向后看,改变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突出建设性,向前走,提升形象,做好学术成果的宣传;加强国际性,向外看,更前瞻更实用地为南科大的发展助力。

 


在纪念“南科大研究”启动一周年的仪式上,负责人沈红教授回顾了“南科大研究”自2020年1月5日启动至今所做的工作,如,2020年课题立项21项,聘任兼职研究员37人,组织研讨会4次,研究方法培训课程18小时等。有意培养本科生,有20多位本科生参加了南科大研究,其中海洋系刘雯文团队的《本科生专业选择》夺得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调查大赛高等教育赛道一等奖第一名。自2020年12月起“南科大研究”集中研究“新型研究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做出贡献。她对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与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1月23日上午,第一场报告由沈红教授主持,以结题报告“南科大的631”开场。课题负责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华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和结论。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调研了631招生模式的内涵定位、实施历程、实践经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招生模式的建议。教学工作部部长黄克服教授,教育培训中心赵可主任,统计与数据科学系马一方助理教授就数据的敏感性、分析单位(专业或院系)的适切性、学生情况的多样性、报告对631模式的挖掘程度及其建言献策的潜力做了点评。

 

海洋系刘青松教授、教育培训中心赵可主任分别就“南科大的PI制”做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教务长黄克服教授、规划发展部陈琼琼博士、高教研究中心余荔助理教授分别就PI制的概念、研究问题的聚焦、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给出了评议意见。校人力资源部部长陈志锋主持了本场次报告,沈红教授也向主持人提出了有关南科大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1月23日下午,由人文科学中心讲席教授、树礼书院院长李蓝的中期报告“南科大的书院制”开场。李蓝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设计和进展,并展示了在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调研结果。思政中心主任王德军教授、规划发展部陈琼琼博士、高教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马近远分别从书院制与学院制的区别、书院和院系协同育人的关系、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等方面给出了评议意见。随后,商学院访问助理教授雷扬博士、统计与数据科学系马一方助理教授分别就“南科大的学术竞争力评价”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力定量研究”做了开题报告。王德军教授认为,把“学术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两个不同的概念放在一个版块进行讨论很有意义,但需要注意辨析概念、科学地确定分析维度,并建议在进行学术竞争力评价时除参考世界主要大学排名之外也将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纳入考虑。陈琼琼博士着重追问了“学术竞争力”项目收集数据的目的和指向性。余荔博士提出应当用更加动态的眼光看待南科大的学术竞争力,比如采用相对值指标而非绝对值指标,并建议“科技创新力”项目在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时加入更多的协变量以使两组分析对象足够相似。黄克服教授主持了本场次报告会。

 

规划发展部陈琼琼博士和曾阳博士就“高水平大学与创新城市的互动”这一议题分别进行开题汇报,数学系姚静博士随后进行了“南科大与全球新大学”的开题报告。在评议环节中,王德军教授建议在研究意义中强调时代背景和人类社会的进程。高教研究中心刘绪助理教授指出三个课题的研究问题均需要进一步聚焦,对于研究视角的选择、大学与城市和谐互动关系的预设需要更多论证,并就访谈问题与研究问题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建议。马近远博士建议在研究大学与城市互动时不局限于三螺旋等分析框架,适当参考有更深理论根基的概念框架,并指出学者身份的转变和资金来源是两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在讨论环节中,科研部副部长郑焰讲席教授建议,反思不同社会文化中生长起来的新大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刘青松讲席教授追问了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的实践意义、期待通过研究获得有关南科大及其他高校如何加强和所在城市互动关系的切实建议。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张凌博士主持了本场次报告。张凌强调在选择理论时应当避免拿来主义,建议考虑从组织和制度的视角来看南科大与城市的关系、深入探究南科大发展模式变迁背后的制度逻辑。

 

1月24日上午,会议由余荔博士的中期报告“南科大的校友调查”开场。该项目实证研究了南科大本科生校友的创新能力发展、学业表现、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了南科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成效与挑战。赵建华教授高度肯定了该报告对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但就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据此,建议慎用涉及到具体院系的相关数据。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再勇博士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增加更加细致的调查,比如不同的活动对学生发展有哪些不同的影响。校友会副秘书长耿珺提出,校友的基本情况可以部分采用校友会的数据,同样也建议问卷在课程设置、书院活动等各方面做更加细致的调查。随后,高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陈健和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再勇博士分别进行了“南科大本科生延毕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和“书院育人模式与效果评估”的开题报告。赵建华教授就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概念层面的提升、研究术语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刘绪博士和马近远博士就质性研究中的局内人问题、访谈对象的选择、编码过程的展示、调查问卷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评议。思政中心主任王德军教授主持了本场次报告。

 

海洋系张传伦教授的“高水平大学与国际海洋中心城市的创新互动”和化学系研究助理教授陈加利博士的“南科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做了开题报告。在评议环节中,赵建华教授、余荔博士、刘绪博士就院系工作与项目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如何从工作实践中提炼研究问题、规范研究设计展开了讨论。高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华教授主持了本轮报告。

 

24日下午,马近远博士首先进行了“南科大的产学研生态体系”中期报告,该报告系统分析了南科大技术转移体系和产教融合机制的组织创新及其挑战。赵可博士、刘绪博士、杨再勇博士就案例选择的适切性、研究问题的表述、扎根理论的使用、研究预设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评议。随后,语言中心主任李远博士和高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阮念分别进行了“南科大的通识教育体系”和“南科大的联培博士项目”的开题报告。赵可、马近远、余荔等三位博士就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历史、研究范围的确定、院校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操作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评议。在讨论环节中,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唐瑜和赵丹丹老师对南科大联培博士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就实际工作的需求、境外联培项目和境内联培项目的区别进行了补充。杨再勇博士主持了本轮报告。

 

17项“南科大研究”立项课题报告完毕后,会议专门开辟了一场论坛,讨论“新型研究型大学”问题和征求到会代表对“南科大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沈红教授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报告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与内涵”,介绍了构建新型研究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基础和工作流程。然后,高教研究中心博士后姜帆详细展示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会师生对各级指标体系提出了意见和修改建议。

 

两天的报告会以“南科大研究”意见征求环节结束。与会师生就“南科大研究”的选题和工作方案,及其如何对学校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持续的积极影响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