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公告 news

2022-09-19

高教研究联合党支部第一党小组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之“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深入落实学校党委部署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9月16日,高教研究联合党支部第一党小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召开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之“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习讨论交流会,党小组组长姜帆同志主持会议。小组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

微信图片_20220919181335.jpg

会上,高教研究中心主任、讲席讲授沈红同志带头作了发言,她重点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分享了学习体会。她表示,此前已多次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最近又专门学习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文。她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差异做了学术话语分析,深刻领会了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的重要意义。沈红教授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寄托,成功发展这些大学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沈红教授介绍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原因、内涵和特征,特别强调了南科大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新”的特征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平衡基础/应用/开发研究的配比、大跨度学科交叉等方面体现。

高教研究联合党支部书记、高教中心助理教授刘绪同志在学习交流中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学习“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感受很多,联系实际工作来看,作为高教中心的教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南科大的探索回应了国家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自己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的南科大研究,一方面让其看到了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努力,另一方面也让其认识到面临的诸多挑战。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在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党小组成员分别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所涉主题,围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发展的伦理挑战”、“大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精神培养培育”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等内容展开了丰富的讨论,热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的理解。

研究助理教授姜帆同志在总结讨论会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系统指出了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问题、需求与发展方向,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优化离不开每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人员的期望,为科创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高教研究联合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同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读书笔记,切实感悟新思想,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力量。支部每周五的五分钟微信领学活动也正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学习内容如火如荼地开展。

此次学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教研究联合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部分人员还在会后整理了心得体会。


我在读完《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章节后,主要在培养好、挖掘好、应用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感想很多。备好“人才”这辆马车”,才能够使科技跑得更稳。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科技创新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先进性的师资力量和全球化的科研视野。挖掘拔尖创新人才,应当求贤若渴觅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坚决“破五唯”,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应用拔尖创新人才,应当为甘坐“冷板凳”的学术人才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为攻关“卡脖子”的领军人才创造先进的科研平台;使得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从而实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筑建坚实的人才后盾。——胡平平 中共党员

 

我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不适应科技大战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 

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我们不仅仅是培养操作娴熟的工人,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目前我们进入工业4.0时代,突出表现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对科技人才的种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前在做有关工程教育的研究时,发现目前国内理工科高校正在进行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关注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能力要求、课程更新与建设等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教育专业的人员参与,之后希望自己能认认真真做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能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助一臂之力。——张婷 中共党员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大学教师的学术评价是大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内外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学术评价大量消耗了大学教师的精力,从而直接影响其科研投入的精力。学术创新离不开学者持久的精力投入,而大学教师作为学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保障学者的科研精力投入就是保障学术创新的源泉。因此,学术评价也要善于做“减法”。——段楚 中共党员

 

需要关注科技发展的伦理挑战,结合目前关注的学习分析研究领域进行思考。无论是单纯使用数据进行状况分析,还是利用分析工具对学习过程进行干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数据使用过程的透明性,分析的准确性,都有知情权并提出自己意见。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具体考察利益相关方的态度、期望和要求。——王超 中共党员

 

 我想结合我自己过去一年来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核心的关键词是两个字——“破圈”。当我们在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我们想要创新,而创新作为一个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它一定是一件非常务实非常落地的事情。从我最开始研究“大学与城市”,探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其实追问的是大学除了之前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职能,该如何“破圈”,如何更好地和当地的社区进行互动,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生产的地方,大学能不能和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一点?到之后我关注到“校企合作”,其实也是在追问大学在和企业互动的过程中大学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去和其他社会组织、其他力量展开更加充分和有效的交流。到现在我关注交叉学科,内心的一个疑问也是关于学科之间如何“破圈”,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和其他学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放大自己的影响力。我想谈的第二点是创新的“破圈”是有不同维度的,从微观层面上是每一个研究工作者、每一个科学家需要做出努力,从中观层面是组织需要为“破圈”提供更加完善、更具支持性的平台,从宏观层面是国家战略需要有制度上的支持,为事情本身创造制度上的合法性。而对我们自己,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我们其实也需要思考如何借由我们自己的研究,去探索学科的边界和研究的边界。——王鹏娟 中共党员

 

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p. 202)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同时,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其创造力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性、正当性和思想开放性。独立性意味着个人的判断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大胆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不盲目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有自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性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开端。正当性意味着要勇于拒绝不可靠的信念,相信一个信息和知识必须要有证据,要用真实可靠的证据支持信念,而且证据对信念的支持必须是强有力的。思想开放性意味着克服狭隘的心态,善于了解别人对事物和问题的想法,少做主观判断,同时积极地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别人,并展开充分论证;善于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即善于思考事物的所有可能性;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意见。——苏淑丽 中共党员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和知识分子。尽管我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然要保持忧患意识。我就大学的科研环境谈一谈。说到“科技事业”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大学,但是现在的大学与企业的边界逐渐模糊,像沈老师刚刚提到的高科技企业经常从大学挖人。企业越来越像大学,很多企业也实行导师制,也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而且愿意让员工去探索,允许员工去失败。而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公司,对创新活动进行绩效考核,要求创新必须有成果,否则就可能失去能够继续做科研的机会。未来我们需要更合理的评价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科研工作者安心科研提供保障。——刘丽华 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