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公告 news

2024-06-11

首届“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

2024年6月7-8日,首届“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大成礼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旨在深入探讨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分享院校研究的典型案例及其实施经验,赋能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共有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陈思奇.png

张安富.jpg


在开幕式致辞中,南方科技大学秘书长陈思奇首先代表学校对首届“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陈思奇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为不断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南方科技大学领导层支持高教研究中心开展了由全校人员积极参与的“南科大研究”,研究者们紧密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持续开展高水平院校研究,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向高校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决策认知理性化、决策执行专业化、决策选择科学化和决策实施合理化。他相信,本次研讨会将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张俊超.png

上午前半场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俊超教授主持。

刘献君(1).pn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名誉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作题为“案例——中国院校研究的重要方法”的精彩报告。刘献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研究者应筛选出优秀案例,并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院校研究者应基于院校研究项目来创建案例,获得最佳实践。他希望大家共同创建案例、运用案例,发挥案例在中国院校研究中的作用。

张炜.png

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作题为“院校研究的典型案例与数据分析”的大会报告。他提出,现代管理学为院校研究提供了研究学校组织的方向、理论和方法。院校研究对欧亚学院的科学管理、“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的反哺、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增强起了重要作用。

沈红.png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讲席教授以“‘南科大研究’:院校研究新模式”为题,基于对南科大研究的多维度分析,提出了院校研究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案例对于院校研究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她深度剖析了中国院校研究的已有模式,在分析“南科大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南科大研究”所代表的中国院校研究的新模式是“由下至上、满足多维需求、小机构大用人、实践出发-借理论解释-再实践参考-向理论升华”。

熊4人.png

上午下半场研讨会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熊庆年主持。铜仁学院原校长侯长林教授回顾铜仁学院发展历程,指出专题式院校研究对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及推动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马莉萍长聘副教授在指出,应以多模态的数据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教授报告了院校研究如何引领欧亚学院的战略发展与组织转型,介绍了该校的育人模式、办学理念和精益运营模式等。

南科大研究圆桌.png

南科大高教研究中心康乐研究副教授主持了“南科大研究”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校内不同部门且具有代表性的“南科大研究”项目负责人参与分享。人文中心讲席教授、树礼书院院长李蓝分享了承担的“南科大书院制”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书院制写入学校章程,为书院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探索形成了具有南科大特色的书院模式。语言中心李远主任分享了“南科大通识教育”研究成果,她归纳为:全校参与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实行分级教学,跨学科设计通识教育体系,体现出南科大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高教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刘绪分享“南科大学生评教”项目的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提升本科生科研支持、促进科研与教学平衡等建议。理学院统计系助理教授马一方承担的重点项目专门计量“科研论文的创新力”,提出以新颖性、交叉性、突破性、热点性四个维度指标综合计算科研论文创新力,实证计量了南科大及广东省高校科研论文的创新力表现。人力资源部部长刘青松讲席教授课题组的代表刘艺娉老师到会分享“南科大PI制研究与教师分类评价”两项课题成果,他们认为,南科大以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科研资源,结合准聘长聘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教师及其科研队伍的高速发展。他们指出,大学要走人才评价和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持续支持“南科大研究”的熊庆年教授高度评价了“南科大研究”:注重多维度需求,集中多种力量,细致深入、扎扎实实地探索中国院校研究发展模式。

司4人.png

下午上半场的报告会由陕西省社科院原书记、院长司晓宏教授主持。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张根华教授分享了常熟理工学院院校研究的工作机制。该校在院校研究的指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产业学院建设走向成熟,教师评价机制日趋完善。大连理工大学院校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晓芳教授以“特色发展、有为有位”为题,回顾了该校院校研究历史沿革,分析了该校院校研究中心服务学校和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功能与定位,提出了院校研究机构应该有为、有为、有识。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原所长周玲教授分享了“理工科大学院校研究缘何发生?如何持续?”的研究成果。她认为,院校研究应以数据驱动,联合各方力量,吸收各类人才,为大学决策提供实证性的决策依据。

顾4人.png

下午下半场的报告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传毅长聘副教授作题为“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为何改、如何改?”的报告,结合研究生教育改革案例经验,分析了清华“无处不在”、“全民参与”的院校研究特点。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谢辉祥分享该校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案例,剖析案例所体现的院校研究的决策支持功能等。最后,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魏署光副教授分析了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的特征和规范性,建议区分工作案例、教学案例与案例研究,选择适切范式,构建院校研究知识体系,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院校研究案例圆桌.png

在“院校研究案例”圆桌论坛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亚荣研究员作为主持人,与国防科技大学彭安臣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副教授、三明学院张君诚校长、郑州商学院裴晓涛党委副书记、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涂清主任共同探讨了“如何看待案例研究?什么是好的案例?”等议题。在主持人引导下,圆桌论坛嘉宾首先讨论了作为高校管理实践者或院校研究者如何使用案例、哪种案例最受欢迎、案例研究有哪些局限性等议题。在此基础上,圆桌论坛讨论了案例的步骤、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互动投入、研究者的学术准备与情境知识、案例开发中的困难等议题。为便于与会人员更直观了解案例、案例开发与案例研究,圆桌论坛嘉宾分享了高校内涵建设、教师评价体系、应用型民办高校管理及院校研究开展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主持人邀请与会人员一起讨论。通过“院校研究案例”圆桌论坛,与会人员对案例、案例开发与案例研究等方面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陈廷柱.png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作会议总结与闭幕致辞。陈廷柱教授以“动员、动态、动力、动作”四个词汇评价本次会议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本次会议为进一步推动院校研究起到了动员作用,受邀发言的案例高校展示出中国院校研究的良好动态,为更多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提供了动力,必将推动更多高校领导有所“动作”,如建立院校研究平台、对院校研究给予科学合理的资源支持,鼓励院校研究者以更加系统、务实的方式和新的方法、技术开展研究。他认为,这必将凝练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推动院校案例的撰写、整理、公开与推广。

首届“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会”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未经报告人审核

通讯员 黄雨晴

审核 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