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专题研讨会实录 | 儒家思想中的群己想象
2024年6月1-2日,由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圆桌专题研讨会举行,主题为“儒家思想中的群己想象”。本次论坛分为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堂两个环节,分别由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刘绪、高媛主持。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作主旨报告,来自牛津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的9位青年学者在线上线下围绕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诚信教育、中西教育家的“群己想象”等议题展开专题报告与交流。
刘铁芳教授以《过去与未来之间——从<论语>看个体生存的当代性及其教育意蕴》为题作开场主旨报告。在开场白中,刘教授指出,传统儒家社会主要提供一种面向贫穷的伦理资源。而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逐渐富裕的物质生活中意义资源的亏空。现代人是被无意义感击倒的一群人,面临着双重的匮乏,一方面,传统的解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弱化,另一方面,社会仍缺失新的精神资源。刘教授强调,反观并创生传统由此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伊始,刘教授首先从时间哲学的角度阐发了生命的意义,展开说明了何谓个体生存的当代性。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保持,当代则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每一个时代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当代。刘教授指出,孔子生命的当代性蕴含,一方面通过“人”的生存链接,另一方面则通过“文”的价值传承。通过将“述”与“作”并提,并主张述而不作,孔子提示我们,逝去的时光中的“作”仍旧是脆弱的,需要后人不断从中找到其当代意义,激活“人”“文”。从生存意义而言,“述而不作”不仅面向着过去,也意味着面向我们自己终将成为的过去。
高媛教授回应道,刘教授对传统的阐释,启发课题组在“群己关系”的研究引入时间维度:传统的“群己”关系给出了一种将个体时间纳入到群体时间当中的路径,家国思想亦为普通人提供了意义空间,群体为个体的价值保持提供可能。
之后,刘教授从奥古斯丁与孔子对于自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时间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入手,阐释自我的统一如何在中西传统中差异化地建立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上。不同于西方传统强调统一的、超越性的时间,讲求“神救”,传统中国教育试图通过不同代际的师生交流达到其生命时间的贯通,进而将族类的群体历史时间融接起来。在文明层面上,文明的核心价值总是由成熟群体担当,并不断在代际之间交割与演进。在个体层面上,借由“忠恕之道”,“志”的传承将群己、主客链接起来。“志”在群体中的传承构成了未来的意义。
高媛教授回应道,中国传统中“志”的意涵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亦包括对过去的记忆,或可译为“the will to learn”,但仍不精确。“志”“愿”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主体教育的两个具有文化独特性和重要意义的概念。
最后,刘教授总结了孔子与我们的三重关联:孔子作为民族记忆、孔子作为我们的过去、孔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刘教授主张,唯有将“述而不作”、“温故知新”结合,将自身的完整生命时间活出来,活出我们的当代性,才能建构一种过去、未来、当下相统一的生活方式。
讲座后,与会者就君子教育、女子教育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
蔡光悦博士以“关系性与个体性之间:儒家诚信教育实践范式的历史演变逻辑”为题作报告,梳理了儒家诚信教育关系范式的历史演进。他认为,相比于工具论视域下的诚信教育对“自我”合法性的否定,儒家诚信教育蕴含了对于诚信内在价值的回应,即维系人的德性生存。诚信的潜在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个体的人相关,二是指向他人。报告以群体-个体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儒家诚信教育的特征。先秦时期,儒家关于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的相关论述以个体为视野。在汉代,相比先秦儒家对于诚信的看法,董仲舒更多纳入政权视野,面向国家。汉代的诚信意义世界的构建,相比先秦的个体性维度,更为重视诚信的关系性维度。而明代王阳明视域中的诚信,则偏向于心的开悟,又转回个体性。
在评议环节,刘铁芳教授指出,课题需要厘清对于儒家诚信教育的梳理针对的对象是哪一群体。根据教育对象是成熟精英抑或中小学,需要爬梳儒家诚信教育的不同面向。其次需要梳理诚信与廉洁的关系。诚信为本,廉洁为果;诚信为体,廉洁为用。本体意义上讲,诚信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关联问题,是走向他人的生命本体基础。材料方面,《世说新语》等边缘材料亦可纳入考虑。讨论环节,成员讨论了课题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实践中的困难。当前,在先秦与汉阶段,孔子、董仲舒对于诚信的讨论囿于理论层面,而廉政作为一种政德,是自然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勾连何以建立?这是课题下一步可以思考的方向。刘绪教授指出,可以将廉政教育的核心命题转化为诚信教育,梳理诚信和廉洁之间的关系,着眼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与举措。高媛教授指出,梳理儒家著作当中对于如何建立别人对于自己的信任,关键在于把握切入点。此外,应该着重叙述方式的内在感召面向,举出实践的举措,不局限于文献中的阐述性表达。
孙杰作题为“孔子诚信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基于仁-礼关系视角”报告。仁礼关系是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报告指出,可以从三个维度把握孔子的诚信教育思想:善-恶关系视域下的诚信概念;本体-工夫关系视域下的诚信概念;名-实关系视域下的诚信概念。关于诚信思想与廉政建设之间的关联,孙杰主张,要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诚信教育思想,首先必须唤起主体先天固有的良知良能,同时应当妥善处理主体性的客观化问题。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促使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评议环节,刘铁芳老师就如何处理儒家思想中内在的矛盾与张力问题做出了回应。刘老师主张,对于儒家德性,亦需区分大德与小德,前者应该统摄后者。此外,需要注意“诚”体“信”用分属两个层面。
裴昱文作题为“以忠信为核心的汉代诚信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廉政建设的启示”报告。报告首先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讨论了汉代儒家对诚和信本义的解释,梳理了其可行性和发生逻辑,及国家意识形态对汉代儒家诚信教育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汉代儒家诚和信的必要性:有利于构建和维护良好的君臣关系和政治氛围;是天道的重要要求;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认同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强盛的思想基石;有利于君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部分,报告梳理了汉代儒家诚和信的实践路径,突出了谏诤在汉代的作用。谏诤意味着君臣双方的伦理;对于臣子而言,指谏是儒家诚信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而执政者需要在儒家诚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在个体层面上,君子要做到笃信审己。最后,报告对汉代儒家诚信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其对当下廉政建设的启示。
评议环节,刘铁芳教授指出,关键在于,考察汉代儒家谏诤的实际效用如何?高媛老师指出,钱穆认为,汉代是历史上央地关系和吏治较好的时期,下一步研究可挖掘此方面的证据。
谢蒙恩作题为“王阳明诚信观念的主体性及对当下的启示”报告。报告首先给出了王阳明诚信概念的基本意涵。王阳明的著述表明,“诚”为心之本体,思诚为求复其本体。求复其本体的方法包括格物致知、明善、好善恶恶。“诚”需要落实到具体品质之上,实现具体的品质。“信”则具有整体意义的“信”,与专指的“信”两重意义。整体意义的“信”即真诚坚定地相信某种理念或信仰,与疑相对;专指的“信”则表示对朋友(伦理地位平等之人)无欺妄,与孝悌相似,是一种人伦要求,是“五常”之一。在王阳明看来,诚信有几个方面的教育意义:第一,诚信教育带来道德愉悦感;第二,以“诚”“信”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如果失败,则诈伪丛生。第三,诚信之于个体,是为学的第一要义;诚之于人际关系,则表现为事亲从兄事君。第四,诚信的自缘性和自发性。诚信可以突出自己作为道德主体的力量;信的实践路径是通过致良知达到信;同时也是自信、他信合一。报告兼及梁启超在近代对王阳明的改造,他区分了君子道德和公民道德,以职业伦理方式尝试打通中西。
评议环节,高媛教授指出,宋明阶段诚信教育的一个突出贡献可能在于道德愉悦感的发现,这种感受标示了一种作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刘铁芳教授则指出,正如梁启超提出的,将职业观念纳入公德体系,可能是一种解决政治生活的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尤其是思考如何与廉政作为职业要求相对接。此外,诚信如何立人、成事是两个重要的层面,分别对应个体与社会的面向。干部教育需要体用结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制度规定的教育相结合。
6月2日,论坛由高媛教授主持。中西教育家的群己想象”课题组成员喻可欣、梁灏燊、来星凡分别做学术报告。
高媛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组的基本理论框架、核心意旨与前期工作。现场嘉宾评论道,可以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各自的特色进行深挖。
来星凡作“蔡元培《修身教科书》中的群己想象”为题的报告。报告梳理了蔡元培《修身教科书》中的“社会”概念意涵和以博爱为中心的个体想象,指出蔡元培理想社会中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的复杂层次,及其群己想象在传统“修齐治平”逻辑基础上的延续与推进。现场嘉宾评议指出,应该进一步梳理蔡元培其他时期的文献对相关问题的论述。
梁灏燊博士作“杜威民主社会与公民的双重想象:高等教育的作用”为题的报告。报告梳理了杜威的“社会”观念,及杜威对于民主社会、好公民的论述,并指出杜威理想中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学生、课程、教学方法、学校等方面的特征。最后,报告列举了当时与杜威的思想形成可能相关的社会背景。现场嘉宾评议道,应该进一步挖掘杜威社会背景与其群己思想的有机关联。
喻可欣博士作“洪堡大学模型及其群己想象”为题的报告。报告首先梳理了洪堡大学模型的三大特点:教研结合、学术自由、个体全面发展。在洪堡看来,大学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前提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科学的渴望。这一模型对于现代大学的影响在于,科研成为现代世界顶尖大学的重要功能,学术自由作为科研组织的基本原则。随后,报告梳理了洪堡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想象。最后,报告勾连了洪堡大学模型的特点及其与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之间的联系,并指出洪堡认为公共教育培养公民道德的作用有限。现场嘉宾就部分德语术语的翻译问题与课题组成员亲切交流。
本次圆桌论坛在与会成员热烈的问答、交流与讨论中落下帷幕。
(本文未经报告人审核)
文字:来星凡
审核:高媛
返回
-
沈红教授受邀参加2024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
2024-11-08
-
2024年度“南科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4-10-30
-
刘绪教授荣获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度教学奖
2024-09-26
-
沈红教授受邀在三场学术会议上报告
2024-09-26
-
教育语言党支部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