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公告 news

2020-09-23

“南科大研究”第三次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年9月20日,由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的“南科大研究”第三次研讨会在学校行政楼401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专家报告、2020“南科大研究”项目的申请、评审及立项情况、高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书授予仪式、“南科大研究-本科生专题”教授指导会四个部分进行。


上午由两场有关“南科大研究”的学术报告构成。首场是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文华学院校长、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高等教育研究》主编刘献君作的题为“中国院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报告(同时为“南科大讲堂”第256期报告)。刘献君教授回顾了中国院校研究二十年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院校研究是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需求而开展的,其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经验决策到询证决策的转变。他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研究队伍的壮大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成为院校研究呈现“偶然-必然-自由”发展趋势的外在条件。中国院校研究面临着学术制度、体制、习惯的外部制约因素,存在着高校领导认识不足、研究队伍发展实力有限和研究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和多年发展的成效,未来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应该依然坚持“有用、有效、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实践问题,以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他认为,中国院校研究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在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中国院校研究。



北京大学“北大研究”执行负责人马莉萍副教授的学术报告同时纳入“高等教育创新讲堂”第41期。她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北大研究”的发起与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课题的双盲评审制度、重大课题的评审立项流程、研究课题的热点主题等问题。马莉萍教授指出“北大研究”是一种从学术研究到行动方案的学术力量,围绕北大家国情怀的独立精神,开展了很多常规性研究、校本研究、校园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其中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激励的制度与文化建设、专业兴趣与转专业制度、自主招生政策的选拔效果、在线教学的研究调查、同步在线教学中课堂互动与课程满意度的研究等。“北大研究”注重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跨部门月度工作午餐会机制、合作部门人员互聘制度、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努力寻找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的契合点,这些,都是“北大研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经验和特色。



下午的会议,全程由“南科大研究”构成。沈红教授介绍了2020“南科大研究”项目的选题指南及出台背景、全校师生员工的申请状况、校内外专家对申请项目的评审过程及其结果,并归纳出项目申请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通报的2020年“南科大研究”立项结果为:12项一般项目、5项紧急需求项目和辅助项目、4项培育项目。

 


为满足“南科大研究”的需要,高教研究中心聘请了37名兼职研究员,主要包括2020年立项项目的负责人、全校获得或正在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人员、2015年高教中心聘请的并一直在积极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员、与南科大研究重点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凤亮教授为到场的25名兼职研究员颁发了兼职证书。李凤亮教授对“南科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南科大研究”能够整合校内各部门师生的研究力量,采取协同创新模式做校本研究。兼职研究员们可将工作职责和研究兴趣相结合且相互协作,比单纯埋头工作会得到更大的成就感。他希望从事“南科大研究”的师生们能够放眼长远,实事求是,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使“南科大研究”成果成为我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沈红教授要求兼职研究员们在受聘的两年时间里,积极参加“南科大研究”的活动,提出学校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做一些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南科大研究”系列设置了“由本科生研究本科生教育”的项目,由本科生提出申请、组织团队、执行研究。他们正在进行的“用本科生视角进行的南科大研究”,主题包括本科生的专业选择、通识教育、社团组织、学业预警、以及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刘雯文、方鑫然、邓卓睿、李林逸、付紫薇五位本科生同学代表各研究团队向指导教授团队汇报了他们的项目设计。语言中心李远、国合部李旭、学生工作部杨再勇三位老师,高教研究中心的沈红、赵建华、马近远、余荔、刘绪五位教授,博士后、博士生、访问学生学者十多人,对五项本科生正在执行的项目,从优化研究方法、聚焦研究问题、界定研究范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建议,对参与“南科大研究”的近二十位本科生的科研潜力和研究努力给予了肯定。高教研究中心李梦洋博士主持了这一阶段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