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学术活动丨“共建大湾区:城市、大学与空间”专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6月19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共建大湾区:城市、大学与空间”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举行,本次研讨会设置了特邀专题报告和圆桌论坛。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市委党校、香港科技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肯伯庸学院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17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参与了报告和研讨。
19日上午的开幕式环节由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刘绪主持,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致辞。沈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并代表研讨会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随后,四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特邀专题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刘绪
一、特邀专题报告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震以《空间理论与空间研究》为题作报告。报告梳理了西方社会理论对于空间概念的论述,指出西方古典理论传统中,学者一般不将空间和时间并置研究。相比空间,时间是更受重视的维度。报告阐述了现象学传统的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巴士拉对于空间性在意义世界当中的贡献。郑震教授指出,空间理论在实际研究应用需要注意列斐伏尔主客二元论、时空二元论和语境特殊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震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王传毅以《构建促进校地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为题作报告。报告采取内容分析法分析政策关键词,并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他指出不同数量政策工具使用下的校地协同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而与学校访问企业数、企业交流深入度相关度更高。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王传毅
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经济学博士彭芳梅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为题作报告。报告聚焦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理论与经验渊源。从历史维度看,粤港澳大湾区中心随着农业-工业-创新发展的代际更替不断漂移,需要识别不同城市的差异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整体单位考察经济指标的政策建议。
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彭芳梅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研究员金毅以《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为题作报告。报告介绍了哈维基于马克思资本理论对资本三级循环的论述以及“空间修复”(spatial fix)的概念,并阐述了哈维提出的城市发展概念由管理主义向城市企业家主义的转变。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研究员金毅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陈能军对上午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第一阶段的报告汇聚了多位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并就空间理论、计算社会科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结构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以上报告的讨论重点包括资本的循环机制、城市间的互动效应以及财政政策的投入策略,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本阶段的研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陈能军
下午的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严诗喆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
研究助理教授严诗喆
二、专场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陈能军以《文化资本赋能:空间-城市-大学的圈层视角》为题作报告。报告指出,城市和大学发展都是未来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空间背景下讨论城市和大学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报告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区分了“资本”“资源”和“资产”的概念,结合圈层理论,分析城市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流城市需要以大学为依托并提出需要鼓励开放文化、有组织科研和提倡共同价值观等大学发展的建议。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陈能军
深圳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社科智库专报》副主编、副研究员张国平以《超大城市可持续与制造业发展》为题作报告。报告指出,超大城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是支撑大都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并以香港、伦敦、上海、东京、新加坡、深圳为例,梳理世界超大城市制造业发展现状。报告还提出,制造业发展需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与政策导向体系,提升制造业空间资源配置与城市整体功能的适配性;以都市群、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为指引,探索产业集群跨市共建模式,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梯次布局发展模式等建议。
深圳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社科智库专报》副主编、副研究员张国平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吴寒天以《后工业社会的“大学-区域”互动机制》为题作报告。报告分析了奈特(J. Knight)的“高等教育枢纽”概念,论述了我国长三角等区域枢纽及其“内嵌”的市域枢纽属于“双层嵌套”的高等教育枢纽结构,分析了海外经由大学-区域互动成功转型大发展案例,总结后工业转型中的校地互动模式,提出我国大学与区域互动的改进建议。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教育学系副系主任吴寒天
专场报告结束后,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欧洲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西蒙·马金森,美国肯伯庸学院哲学系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系客座教授萧阳及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王世岳进行了圆桌论坛。本场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高媛主持。
三、圆桌论坛
西蒙·马金森指出空间是一个社会建构概念,包含物理和社会两个维度。从社会维度上讲,空间指人们为自己建立的系列关系。空间是具有能动性的,且允许多元性和差异性共存。高等教育中的空间包含作为素材(material)的空间、作为社会实践的空间和现象的空间,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之间存在关联。高等教育和知识在全球、泛国家地区、国家、次国家地区、本土等所有维度(scales)上表现都非常活跃,但是在地理认知维度上存在根本区别。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竞争性全球格局蔓延至科学领域,科学领域呈现多极化趋势。
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
欧洲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西蒙·马金森
萧阳通过阐释孟子“势”的概念,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类似“空间”的概念。“空间”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设置(set up)”,并借鉴心理学进一步思考空间的“可获得性(affordability)”。他认为,如何利用“空间”创造行动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肯伯庸学院哲学系教授、
华东师大哲学系客座教授萧阳
王世岳借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指出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索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关系,大学与区域的关系对于许多大学而言都是一个长期命题和发展的任务。不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也需要处理好大学内外部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副教授王世岳
四、师生交流环节
香港科技大学城市治理与设计系博士生李佳蓉在会上以《邻里效应:集体效能与文化参与》为题作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访问学生、牛津大学教育系博士生蔡琬琳在会上以《Higher education space in GBA–cross-sector faculties as Key nodes》为题作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访问学生、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生李佳忆在会上以《大湾区高等教育空间构建:跨境教师的经历》为题作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现场观众和发言专家的热烈互动和提问交流中落下了帷幕,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进一步探讨城市、大学、空间等更多问题。
返回
-
沈红教授受邀参加2024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
2024-11-08
-
2024年度“南科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4-10-30
-
刘绪教授荣获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度教学奖
2024-09-26
-
沈红教授受邀在三场学术会议上报告
2024-09-26
-
教育语言党支部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4-09-20